选购冬衣,不能光看外表,更要注重“里子”。比如羽绒服,决定保暖性能的是衣服的充绒量、含绒量等。昨天,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对羽绒服以及双面呢大衣的产品质量抽检公告,发现一些不合格冬衣的问题就出在“里子”上。

标签上明明写着“锦纶100%”,实测却是聚酯纤维100%;写着聚酯纤维100%的,却是上层锦纶100%,下层锦纶100%。市市场监管局抽检的100批次羽绒服中,有2批次被检出“纤维含量”这一项目不合格。纤维含量,反映的正是服装产品所用面料的材质构成,要是名不副实,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权益。

除了“面子”问题,本次抽检发现的另外9批次不合格羽绒服,问题均出在“里子”上,主要表现为“充绒量”“含绒量与绒子含量”这两个项目不合格。充绒量是指羽绒服中填充羽绒的总克重,充绒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羽绒服的保暖程度。按照国家标准,羽绒服的充绒量不得低于明示值的5%,本次抽检发现的不合格羽绒服中,就有充绒量低于明示值5%的;而含绒量是指绒子和绒丝在羽毛羽绒中的含量,含量越高,保暖性能越好。本次抽检的羽绒服中,鸭鸭、CARLI、蒂雅保罗等品牌的羽绒服的“充绒量”“含绒量与绒子含量”两个项目不合格。

除了羽绒服,市市场监管局抽检的40批次双面呢大衣中,有4批次被发现不合格,涉及BAYMAY、品衣库等品牌,不合格项目主要为“耐干摩擦色牢度”和“纤维含量”。其中耐干摩擦色牢度是指经过染色的纺织品在使用或加工处理的过程中,经受摩擦等而能保持原来色泽的性能,该项目不合格,将直接影响日常使用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