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百岁阿婆无人赡养的新闻引起关注。年近百岁的张阿婆在老伴去世后无人问津,赡养遭遇难题,四个子女踢起了“皮球”,最终在社区的调解下,子女们才各自承担起了赡养的义务。

  随着这则新闻的曝光,也让人们的视野关注到了案件背后的人民调解员,张僕民。

  他是白洋湾街道老张调解室的一员,2014年开始就当起了“老娘舅”。近5年200起案件,100%的调解成功率,让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成为邻里间人人称道的“金牌”选手。

  “这个事情你先不要着急,等我慢慢给你分析”……见到老张的时候,他正在白洋湾街道的调解室里给一位附近的居民耐心地讲解法律问题。一边讲解,老张一边拿起桌上的《民法》,仔细地翻阅起来,拿出笔将涉及到的法律条文划出来给他看。

  “你们不要采访我,我做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事”,见到记者要采访,老张说,“其实,张阿婆的案子,我们也是按照常规的方法来操作,不过就是几个字:将心比心,以案说法,情理结合。”

  事情是这样的。张阿婆和她的老伴名下原有一处房产,在该处房产过户给大儿子后,另外三个子女就对张阿婆夫妇俩的事很少过问。几年前张阿婆的丈夫去世,2018年底她的大儿子也去世了。于是老大一家也对张阿婆很少问津。

  张阿婆在打击之下,悲伤成疾住进了医院。家人之间还因为房产、医药费以及之后的赡养问题,引发了激烈的矛盾。

  “很多纠纷之所以难解,也不过就是因为大家的立场不同,利益不同”,老张说,“像这类的案子,我们通常都是点到为主,控制场合,尽量让各方能够达到一个利益的平衡点,然后再坐下来慢慢谈。”

  “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耐心,给他们时间去平复心情,去想通”,老张说。在经过3-4次的集体沟通后,老张又分别与老人的大儿媳及三个子女进行了单独地沟通交流。通过情理、法理相结合的方式成功化解了这一起家庭赡养矛盾纠纷,之后工作人员又把张阿婆全家人召集到一起,经过进一步协商,就赡养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在社区指导下,当事人分别在协议书上签了字:子女中由其中两家来照顾老人,另外两家每月支付1500元的赡养费给老人。

  无独有偶。今年初,17岁的小丽(化名)的父亲突然车祸去世,父亲的离去给这个单亲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在此次事故中,对方全责,但就赔偿问题双方已经进行过多次沟通,却一直没有谈拢。

  老张在了解到小丽(化名)的情况后,主动帮助小丽(化名)与肇事方进行沟通调解。在调解的过程中,双方就死亡赔偿金的数额分歧很大,这无疑增加了调解难度,曾几度陷入僵局。但是老张始终没有放弃,一直耐心细致地做双方思想工作,开导和引导双方,不断通过明理析法的方法,变换调解方式方法、破解法律疑点等途径,最终使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原本以为调解就此结束,但是肇事方表示家境也并不富裕,因赔偿金数额巨大,无法一下子赔付,提出是否可以先垫付一部分,后剩余部分待保险理赔后再赔付的想法。老张就此情况再次开导小丽(化名)一家,最后经老张的不懈努力,双方相互谅解,各自退让,并当场签订了和解协议……

  事实上,白洋湾街道位于姑苏区的西北部,人口结构复杂,又地处城乡结合部。白洋湾街道司法所所涉及的矛盾调解主要集中在民间借贷,征收问题以及老人的赡养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又都是调解中的“硬骨头”。

  当然,光有耐心来调解还不够,还要注意方法。根据周边居民和所发生的纠纷的特点,老张还总结自创了“五心”工作法,即诚心公平、细心调责、真心析理、耐心释法、热心主动,在调解纠纷时使上了不少力。

  作为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老张还不忘时刻给自己“充电”。他办公桌的书架里放着的全是法律的相关书籍,《人民调解员的故事》、《民法故事》,满满的一架子。这段时间,老张爱不释手地捧在手中在啃的书籍是钟秀勇教授的《钟秀勇解民法》,就连街道的值班律师都夸老张看的书不仅专业,而且难度也不小。“做调解员,当然要不断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用专业去帮助别人。”老张说。